【優秀共產黨員】篤行深耕 匠心細作——記優秀共產黨員王成文的奮斗足跡 |
|
|
|
他身形挺拔,因長期在戶外奔波,皮膚被紫外線曬成了健康的黝黑色,臉上總是掛著和煦的笑容,笑眼彎彎。他常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一名水電人。我的崗位在一線,我的責任在工地。只要項目需要,我就在哪里。” 他是曲孜卡項目總經濟師王成文,始終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初心與使命擔當。 初入江湖 磨礪成鋼 2008年王成文來到小灣項目,成為一名技術員。那時的他,對施工現場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也充滿敬畏。 他的師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性格嚴謹、要求嚴苛。每天,王成文都要跟隨師傅奔走在施工現場,學習現場管理、鋼筋綁扎、模板支設等基礎技術。而師傅給他定下的“鐵律”更是讓他終生難忘:“每天必須提出三個問題,不能重復,不能敷衍,要真正動腦筋去思考。” 起初,王成文常常被這個問題難住。白天學的東西太多太雜,晚上回顧時卻難以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但他沒有退縮,而是堅持記錄、反復琢磨。漸漸地,他學會了從現象看本質,從細節找規律,從問題中提煉經驗。正是這段“被操練”的日子,為他日后在工程技術領域的扎實功底打下了堅實基礎。 兩年后,2010年春節剛過,王成文被調往向家壩項目,繼續從事技術工作。彼時項目已進入混凝土澆筑高峰期,工期緊、任務重,現場24小時不停歇。為了保證施工進度和質量,他主動申請加入夜班輪值。 一個夜班是連續12小時的高強度工作,而當時的施工現場條件極為艱苦——值班室設施不完善,也沒有休息區,技術人員必須全程在澆筑面巡視、記錄、協調。為了保持清醒,他只能不停地走動,就這樣,他在一個月里連續上了30個夜班,腳上磨破了三雙鞋。 “那會兒才上班兩年,身體和心理都在極限邊緣。”王成文回憶道,“但我知道,這是項目的需要,是責任所在。我不能退,也不敢退。” 正是這一個月的“魔鬼訓練”,讓他完成了從“技術新人”到“現場骨干”的蛻變。他學會了在高壓下保持冷靜,在疲憊中堅守職責,在困難面前咬牙堅持。這份堅韌,也成為他初起職業生涯中最寶貴的財富。 跨界轉型 破繭成蝶 2015年,王成文迎來了職業生涯一次重大轉折——從技術崗位轉至經營崗位,參與黃登大壩項目的成本管理與合同履約工作。這對于一直深耕技術領域的他而言,無異于一次“跨界跳崖”。 “剛開始,連一份簡單的成本分析報告都讓我頭疼不已。”王成文回憶道,“數據來源不清、核算邏輯混亂、報表格式不熟……每一個環節都像一座大山橫在面前。”他一度陷入迷茫與自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勝任這份全新的工作? 但他沒有退縮。他深知,經營工作關乎項目盈虧、企業效益,容不得半點馬虎。于是,他再次拿出當年做技術員時的“笨功夫”——從最基礎的數據核對做起,一頁頁翻合同,一項項查臺賬,一遍遍驗算成本構成。 為了確保資料的準確與完整,他常常加班至深夜,甚至通宵達旦。有一次,項目領導帶隊做投標文件,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王成文主動請纓參與,“哪怕只是打下手、整理資料,我也要學。”他說。那一晚,他全程在場,邊做邊問,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卻覺得“特別值得”——因為他學到了投標策略、報價技巧、風險控制等寶貴知識。 正是憑著這股“鉆勁”和“拼勁”,王成文在三年內便掌握了經營工作的核心要領,他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能夠獨立承擔項目經濟分析、成本管控、結算談判的業務骨干,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職業信念。 臨危受命 勇挑重擔 2019年,黃登大壩項目進入施工高峰期,各項任務交織疊加,管理壓力空前。就在此時,王成文被任命為項目副經理,全面負責項目部的日常運營與協調工作。 “說實話,當時壓力非常大。”他坦言,“以前是專注某個領域,現在要統籌全局,從技術、安全、質量到進度、成本、對外協調,每一項都不能出錯。” 面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他再次選擇了“沉下去、干起來”,用行動化解焦慮。他堅持每天深入現場,親自檢查施工質量,協調資源調配;晚上回到辦公室,繼續處理文件、召開會議、制定方案,他的辦公室燈光,常常亮到凌晨。 同時,他主動加強與業主的溝通,積極協調設計、監理、施工等多方關系,妥善處理各類經濟糾紛與技術難題。無論是深夜的技術方案討論,還是凌晨的應急搶險調度,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那段時間,幾乎沒怎么休息。”他說,“但看到大壩一天天長高,心里就踏實了。” 這段經歷,不僅鍛煉了他的綜合管理能力,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作為項目管理者,不僅要懂技術、精經營,更要敢于擔當、善于協調,具備全局視野與戰略思維。 在他的帶領下,黃登大壩項目順利推進,項目管理效率顯著提升。他也因此贏得了“靠得住、頂得上、打得贏”的口碑。 奮戰高原 深深扎根 2022年,王成文再次迎來新的挑戰——調任西藏曲孜卡項目,擔任總經濟師。這是一個前期項目,地處高海拔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前期策劃與協調工作極為復雜。 “這是我第一次負責前期項目,也是第一次在高原長期工作。”他說,“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項目初建時期,連一條像樣的進場道路都沒有。山路崎嶇,落石頻發,從項目部到業主單位單程就要一個多小時。為了爭取政策支持、推進前期審批,他幾乎每天往返奔波,常常顧不上吃飯,一個饅頭配咸菜就是一頓飯。 他主導項目前期策劃,多次與業主溝通協調,據理力爭,只為爭取最合理的資源配置與工期安排。他辦公室的燈,依舊常常亮到深夜。他在與時間賽跑,也在與自己較勁。 “高原缺氧,但從不缺信仰。”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他看來,艱苦的環境不是退縮的理由,而是錘煉意志的熔爐。 在他的帶領下,曲孜卡項目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完成了前期策劃、施工組織設計、招投標等關鍵前期工作,為項目全面開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的身影,成了項目員工心中最堅實的依靠;他的作風,成了年輕員工爭相學習的榜樣。 匠心傳承 篤行致遠 作為項目經營管理工作的分管領導,王成文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唯有團隊成長,才能推動項目經營工作的長遠發展。因此,他始終將人才培養放在重要位置。 他主張“放手讓年輕人去闖”。無論是對接業主的小問題,還是復雜的合同談判,他都鼓勵分管部門的業務員主動參與,給予他們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去鍛煉。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做。”他說,“我要做的,是幫他們把方向把準,把風險控住,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他還提出優化人員結構的建議:“從事經營工作前,最好先到工程技術口輪崗一段時間。” 他認為,只有真正了解施工工序、掌握現場節奏,才能在做成本分析、合同管理時做到心中有數、游刃有余。 此外,他堅持“一崗雙責”,既抓業務,也抓思想。他定期組織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帶頭講黨課,用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回望二十多年的水電生涯,王成文的腳步從未停歇。從小灣到向家壩,從黃登到曲孜卡,他走過了千山萬水,也跨越了無數難關。 他以腳步丈量山河,以汗水澆筑夢想,以匠心守護工程品質,以擔當詮釋黨員本色。 在巍巍高原,在滾滾江畔,在每一寸被鋼筋混凝土澆筑的土地上,都鐫刻著他奮斗的印記。 他是千千萬萬水電建設者的縮影,也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光輝代表。 篤行深耕,故能致遠; 匠心細作,方成大器。 王成文的故事,仍在繼續……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