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乾:永不生銹的“水電螺栓” |
|
|
|
清晨6點,細垌暗涵工區的薄霧尚未散去,現場已傳來鏗鏘的金屬碰撞聲。身著工裝、頭戴安全帽的肖玉乾正站在旋挖鉆旁,仔細檢查設備運行狀態。“汛期不等人,質量差一毫米都可能埋隱患。”他嗓音沙啞卻堅定。 今年50歲的肖玉乾,是水電四局名副其實的“老水電工人”。從1995年四局技校畢業至今,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山河——在李家峽水電站的凜冽寒風中掄起鉆機,于白鶴灘百萬千瓦機組的安裝現場徹夜鏖戰,如今又轉戰國家水網骨干工程環北部灣項目。三十年來,他像一顆永不生銹的螺栓,牢牢鉚在水電建設第一線。 成長在鋼筋鐵骨間 翻開肖玉乾的履歷,幾乎是一部中國水電建設的微縮史:參與20余個重大工程,干過鉆工、修理工、安全員等8個崗位。 1995年7月,21歲的肖玉乾從四局技校畢業,第一站就來到了青海李家峽水電站。“那時候真是兩眼一抹黑。”回憶起當灌漿鉆工的歲月,“老師傅說,干水電就要像鉆頭一樣,認準方向就不回頭。”他笑著說。 此后近十年,他在李家峽的崇山峻嶺間磨煉技藝。2000年轉戰重慶江口水電站時,這個西北漢子又“跨界”干起了汽車檢修。“設備就是戰士的槍,必須時刻保持最佳狀態。” 2006年,肖玉乾的身影出現在云南金安橋水電站。在這里,他從安裝工干起,逐漸展現出過人的管理才能。2009年調任寧杭高鐵項目安全員,開啟了他長達八年的安全管理生涯。 “老肖查安全就像老中醫把脈。”曾共事過的安全員王師傅說。2017年轉戰白鶴灘水電站后,他更將拌合廠的安全生產周期一直保持到他離開。 搶出來的48小時 在孟底溝項目部,當時施工已進入關鍵時期,而鋼模臺車的安裝進度更是直接關系到后續混凝土澆筑節點能否按時完成。面對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交叉作業頻繁等諸多挑戰,肖玉乾帶領著團隊日夜堅守在施工現場。 白天,肖玉乾忙碌地協調著各種設備的調度,確保每臺設備都能在合適的時間到達合適的位置,保障施工的順利進行。深夜,當大多數人已經進入夢鄉,他卻還在仔細核對圖紙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以確保安裝工作的精準無誤。 為了進一步縮短吊裝間隙,提高安裝效率,肖玉乾積極創新,大膽采用“分段預拼裝+動態調整”的工藝。在安裝過程中,他帶領團隊將鋼模臺車分段進行預拼裝,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然后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靈活應對各種突發狀況。這種創新工藝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安裝效率,最終使這臺“鋼鐵巨獸”的安裝工作比原計劃提前了2天完成,為后續工序的順利開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當一切工作告一段落,肖玉乾站在施工現場,望著眼前這臺剛剛安裝完成的鋼模臺車,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抹去額頭的汗水,感慨地說:“臺車早一天就位,后續工序就能少一分被動。我們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接下來還要繼續加油,確保整個項目順利推進。” 半個月的“拼命三郎” 氣象預警顯示,今年廣西汛期可能提前至4月初,原定3月底完成的鋼管段安裝面臨嚴峻挑戰。“必須把工期壓縮到3月15日前!”在緊急動員會上,肖玉乾立下軍令狀。 “工期緊、任務重,但辦法總比困難多。”肖玉乾說道。 搶工期間,肖玉乾實行“三段兩班”作業法,將施工面科學劃分為三個獨立工段,每個工段實行兩班倒作業,既保證了施工的連續性,又避免了人員疲勞作業帶來的安全隱患。在實施過程中,肖玉乾親自繪制了詳細的工序流程圖,將每道工序精確控制在2小時內完成,確保各班組無縫銜接。 可這個方案的制定者自己卻像個“永動機”。當第一班工人到崗時,肖玉乾早已在現場巡查完畢;深夜的時候,第二班工人交接下班后,他還要召開當日總結會。 當被問及為何如此拼時,他擦了把臉上的雨水,“習慣了,看到工程順利推進,比什么都踏實。” 這種拼命三郎的作風感染了整個團隊。在最后沖刺階段,形成了“人歇工不停”的奮戰局面。一位老師傅動情地說:“肖工都這么拼,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跟上?” 當最后一道焊縫通過驗收,提水管線施工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泵站提水線路鋼管段提前15天實現全線貫通,成功搶在汛期前鎖定了勝局。 “這不是慶祝的時候,馬上組織回填!”渾身濕透的肖玉乾抹了把臉上的汗水,沙啞的嗓音里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作為管理員,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完成回填才能算真正規避度汛風險。 “提前這15天,為后續施工贏得了戰略主動。”項目總工評價說。 而肖玉乾只是輕描淡寫地回應:“我們水電人,不就是專治各種‘不可能’嗎?”說罷,他又轉身走向了剛開工的細垌暗涵新工作面。 這個春節,肖玉乾用汗水和堅守,在工地上書寫了最美的“敬業福”。 夕陽下,D1標段的施工仍在繼續。肖玉乾的身影漸漸融入忙碌的工地。 從李家峽的凜冽寒風到白鶴灘的燈火通明,從鉆機轟鳴的青春歲月到統籌全局的沉穩擔當,肖玉乾像一顆深嵌在時代齒輪中的鉚釘,以毫米級的精度守護著大國工程的脊梁。那些搶出來的48小時、拼出來的15天,不僅是施工日志上的數字,更是一個普通建設者對山河承諾的具象化——用布滿老繭的雙手將“不可能”鍛造成“中國能”。 在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無數個“肖玉乾”正以晨露為伴、與星辰共舞。他們留下的每一個焊點、每一組數據,終將匯聚成環北部灣的滔滔水脈,化作鄉村振興的電流、城市發展的動能。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