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青山 足跡刻山河 ——十七載,與四局共生長 |
|
|
|
鑲嵌在夜空的圓月,傾下皎潔的光芒,凈化了山巒,也把山巒的厚重延伸至遠方……”看著窗外起伏的山,老劉伏案工程日志的間隙寫下了詩句。句子勾勒的意境深邃沉靜,而現實中的“山巒”卻刻下了歲月的足跡。作為即將迎接新人的老水電人,這些山川也承載著他近二十年的奮斗記憶。 連綿青山,大國重器,這位工程師一扎根水電風電便是十七載春秋。 老劉對工程事業的最初向往源于年少時聽聞的傳奇。那是一次學校組織的觀影,熒幕上正播放著三峽大壩建設的紀錄片。 撼天動地的建設場面,在長江之上書寫著奇跡,讓正在讀高中的他“心潮澎湃”。 老劉投身水電四局的理由很樸素,就仨字——“干實事”。他說:“剛參加工作時,一想到能親手參與點亮萬家燈火的大工程,就充滿了干勁。” ?這干勁從未消退,十七年來,項目部的燈光熄滅得最晚的,往往就是他的辦公室。他工作近乎苛刻地認真負責,對圖紙、對數據、對現場每一個細節都要反復核對。對下面的年輕員工更是出了名的嚴厲,哪里出了紕漏,必定會嚴肅說教,要求返工,安全操作規程更是掛在嘴邊。? 然而,嚴厲的面孔下藏著關懷。?記得有次項目部因暴雨導致停電停水,是他迅速組織人員查看電路,想辦法運來發電機,維持大家正常生活;空調外機漏水滴到人行道上,他會反復提醒年輕人記得及時倒掉積水盆里的水,免得有人滑倒;半夜下起暴雨,常常是他凌晨驚醒,挨個辦公室檢查,把忘記關的窗戶一一關上。? 后來接到通知,輾轉四川、廣西,最終跋涉到河北灤平這片大山里。最初的陌生、環境的艱苦,也曾讓他有過短暫的彷徨。連綿的群山,遠離城市的喧囂,寂靜得仿佛能吞噬聲響。 當新千年的建設浪潮席卷神州時,老劉跋山涉水來到觀音巖水電站看到的,是奔騰咆哮的金沙江,是亟待征服的懸崖峭壁。 后來他才知道,前期條件艱苦,項目部板房漏風,山路泥濘難行。他記得,初期大家常常是蹲在工棚外吃飯,雨季時更是“屋外大雨滂沱,屋內小雨滴答”。老劉和同事們肩扛手抬,測量放線,澆筑基礎,將鋼筋水泥運上山巔,讓圖紙變為現實,逐漸筑起了大壩,架起了線塔,羊腸小道也變成了混凝土路面。 剛擔任觀音巖水電站工程部主任時,老劉的壓力前所未有。 同時,他負責的標段是技術難度高、工期緊的關鍵部位,骨干人員時有調動,技術力量一度吃緊,他自己也成了現場解決問題的“定盤星”。 肩上的責任,讓他拿出啃硬骨頭、釘釘子的拼勁和韌勁,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泡”在現場,協調解決難題、優化施工方案,屢次獲得分局、公司嘉獎。 數年后,轉戰廣西十萬古田風電項目任總工。第一次主導風電項目,老劉打起了十二萬分精神。風機選址翻山越嶺磨破了鞋,就換雙鞋繼續走;葉片吊裝方案反復推演到深夜;風機基礎澆筑遇上寒潮,他裹著軍大衣在現場盯守到凌晨。項目并網發電一次成功,表現突出的老劉,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身處深山,老劉依然能觸摸到祖國能源建設的強勁脈搏,尤其是這十年清潔能源的飛速發展。老劉經歷了項目從荒山到電站的蛻變,見證了技術裝備的迭代更新,項目營地生活條件日益改善,他感嘆“山還是那座山,工程越來越新,技術越來越強”。 也許是艱苦的工程生涯錘煉了意志。多年來,老劉(同事們私下對他的稱呼)已經記不清自己到底主持或參與了多少個重大節點的攻堅,他也不喜歡以此居功。 多年后,再次調動至灤平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盡管團隊換了一茬新人,老劉依舊選擇了堅守。素來嚴謹寡言的他,面對組織的安排,依舊毫不含糊遞交了履職承諾書。 幽深隧洞,曲折延伸的引水系統內,復雜的結構縫和密集的鋼筋交錯。老劉牽頭組織成立“科技創新管理小組”及“‘四新’技術推廣應用領導小組”。現已開展《礦電結合抽蓄電站地廠施工期通風排煙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小洞徑排水廊道快速施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2 項科技研發小組課題;完成《一種經改造的隧洞自動化清基設備》與《一種移動箱式變壓器安裝平臺》2 項實用新型專利。 在提倡“一專多能”之前,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起來的老劉,就已經是哪里需要哪里學的典范,并且逐漸成為有名的技術權威。 如今,他精通水電站土建、風電建設的核心技術和項目管理,是公司公認的復合型技術專家。熟悉老劉的下屬很清楚,這位“嚴師”心里其實有一本“責任賬”:“擔當”就是精益求精做事,耐得住寂寞,守好工程質量和安全紅線。 由于長期置身潮濕的洞室和風機平臺作業,老劉常常感到腰不舒服。醫生建議,要想緩解癥狀,最好避免濕寒環境,老劉卻從未想過離開。看著山下變電站的燈火漸次點亮,數著項目部里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在歷練中成長,老劉心里的干勁就又添了一分。 山坳里,緊附著項目部板房外墻的爬山虎,葉片由翠綠變得深紅,從遠處看,就像給簡樸的駐地披上一襲堅韌的戰衣。 而經霜后的爬山虎秋意更濃,葉子脫落,蜿蜒虬曲的莖蔓更顯遒勁,仿佛一位飽經風雨的匠人,刻滿了奮斗的印記。項目部窗臺上那盆他兩年前親手栽種的百日菊,來時只有三兩片嫩葉,如今已抽出新枝,金黃色的花朵在夜風中輕輕搖曳。 他偶爾駐足窗前,凝視著花瓣上凝結的露珠,仿佛在與大山深處機組運行的韻律共鳴,感受著建設者的熱血在這片土地上奔涌不息。?此刻,望著山下變電站溫暖的燈火,想著即將到來的新同事,老劉知道,這山間的燈火與轟鳴,這奮斗的故事與責任,終將如這生生不息的百日菊一般,在年復一年的春風里萌發新芽,見證后來者的足跡。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