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水電戰場續寫軍人忠誠 |
|
|
|
“嘀嘀——”清晨八點的項目調度室,老舊對講機的電流聲刺破靜謐。50歲的關洪濱早已站在調度臺前,安全帽下的鬢角雖已染霜,但眼神依舊如二十年前剛脫下軍裝時那般銳利。從甘肅軍營的迷彩綠到水電建設的藏藍工裝,從步槍鋼槍到項目藍圖,這位有著五年軍齡、二十八年工齡的退伍軍人,用“生命不惜、奮斗不止”的誓言,在國家水電事業的戰場上,續寫著永不褪色的軍人擔當。 1997年冬天,一列綠皮火車載著20歲的老關駛向甘肅。車窗外,母親的身影越來越小,他緊緊攥著那封入伍通知書,指節發白——那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 “戰場不會等你準備好!”老關至今記得新兵連的第一個清晨:緊急集合哨聲刺破耳膜,他手忙腳亂地穿衣收拾,沖出營房。集合時,連長說了句讓他記一輩子的話:“軍人的字典里,永遠沒有來不及!”之后,老關經常性地悄悄提前起床,用最微小的聲音做好內務整理,用最輕的動作完成衣物穿著等事宜,號聲一響,便能夠立即落實規定的動作,不拖后腿。 那五年,他把自己扔進了“熔爐”,零下十幾度的野外拉練,背著30斤裝備在雪地里狂奔,睫毛結著冰碴,卻咬牙跟上隊伍,“掉隊就是給集體丟臉”;實彈射擊考核,趴在地上一練就是兩小時,槍托把肩膀硌出淤青,“子彈要像長了眼睛,這才是軍人的準頭”。退伍那天,老關把軍功章別在胸前,對著軍旗敬了最后一個軍禮。他以為軍旅生涯結束了,卻不知道,軍人的底色,早已融進了血脈。 “脫下軍裝還是兵!”2003年,老關走進四局大門。工地上的鋼筋水泥,成了他的“新戰友”;項目藍圖上的紅線,成了他的“新靶場”。 2012年玉樹地震的消息傳來,老關“臨危受命,趕往前線”。玉樹的高原反應,比想象中更殘酷:流鼻血、頭痛得像要炸開。可當看到藏族老鄉無家可歸時,那句“我是軍人”又在心里燒了起來。作為玉樹災后重建第六工區房建隊生產管理隊長,他帶著上百號工人在廢墟上“安營扎寨”,白天頂著烈日扛建材,夜里打著手電核對圖紙,啃口干糧充饑,累了裹著大衣在工棚打個盹。四年時間500套新房子、29棟大樓拔地而起,他因此獲得了“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先進個人”的稱號。此后轉戰云南彌渡光伏項目、大桂山工程項目,他始終帶著這份軍人本色,在新的戰場上續寫著“不怕苦、不怕累”的奮斗篇章。 2019年,老關調任拉哇水電站項目生產協調主任。導流洞開挖支護是制約項目進度的“卡脖子”環節,地質復雜、工期緊張,當時大家認為能按期完成已是極限,但他卻說:“軍人打仗,只講沖鋒,不講退路!”。制定作戰圖,協助將1#、2#導流洞開挖分為4個作業面,明確責任人與時間節點;建立預警機制,每日召開“戰前碰頭會”,排查風險;沖鋒在一線,為確保1#導流洞貫通,他連續好幾個白天黑夜守在現場,最終團隊提前兩個月完成目標。從“聽黨指揮”到“服務人民”。他說:“在部隊,忠誠是扛槍衛國;在工地,忠誠是建精品工程。” 當夕陽為項目鍍上金邊,老關又拿起了對講機。那聲音穿過曠野,像一聲嘹亮的軍號,清亮,堅定,帶著穿透歲月的力量:“下一個節點,我們繼續沖鋒!” 從迷彩綠到藏藍工裝,變的是制服顏色,不變的是胸膛里的火與光。老關用28年的堅守告訴我們:所謂“退伍不褪色”,不過是把軍裝穿在了心里;所謂“平凡中的偉大”,不過是把“沖鋒”刻進了人生的每一步。在國家建設的戰場上,總有這樣一群老兵,用鐵骨丹心映照著山河,把忠誠二字,寫進了大地深處。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