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路上:從生澀到篤定 |
|
|
|
去年盛夏,當我接過那頂印著 “安全監督” 字樣的紅色安全帽時,塑料外殼在陽光下泛著刺眼的光。站在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望著腳手架上穿梭的工人和高空作業的吊籃,手心的汗把安全檢查手冊浸出了褶皺 —那時的我總覺得,這頂帽子承載的不是職責,而是千斤重擔。 初到項目部的日子,每一步都像踩在薄冰上。第一次跟著師傅檢查腳手架,手指撫過銹蝕的立桿時止不住發抖,明明熟記了規范里 “立桿垂直度偏差不大于 1/1000” 的條款,卻在數橫桿間距時頻頻出錯。開安全例會時,聽到 “高處墜落”“物體打擊” 等事故案例,后背總會滲出冷汗。有次發現網格梁上有工人未穿戴安全帶,想上前制止作業的工人,話到嘴邊卻變成了怯生生的 “師傅,您…… 您注意點”。深夜整理隱患臺賬,看著密密麻麻的整改項,總擔心哪個疏漏會釀成無法挽回的事故。 成長的覺醒發生在一個悶熱的上午。當時鋼筋加工區機器轟鳴,切斷機和彎曲機的嗡鳴聲交織成一片。我跟著老安全員姜師傅剛走到配電箱旁,他突然彎腰撿起一段拖在地上的電纜,粗糙的拇指蹭過絕緣層上的裂口,露出里面銅芯的地方還沾著泥漿。“這是誰接的線?” 姜師傅的聲音陡然提高,只見不遠處兩名工人正用這根電纜給振動棒供電,插頭處還用塑料袋裹著防水。沒等工人回話,姜師傅已經拉下了總閘,配電箱的指示燈瞬間熄滅。“TN-S 系統的保護零線去哪了?” 他指著電纜斷裂處,又扯開塑料袋露出裸露的地線接口,“振動棒額定電流 15安,你用 2.5 平方的線帶,還不做重復接地,這要是下雨漏電,整臺機器都得帶電!” 他邊說邊從工具包掏出絕緣膠帶,蹲在地上一層層纏繞裂口,陽光透過安全帽的透氣孔照在他鬢角的白發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安全員對用電隱患的敏感,從來不是死記硬背《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而是能從電纜的溫度、絕緣層的紋路里,讀懂 “電老虎” 藏著的殺機。 如今再走現場,目光總會自動鎖定那些 “不起眼” 的角落:臨邊防護欄的立桿間距是否超標,動火作業的滅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工人的安全帶是否高掛低用。上個月檢查外架時,僅憑工人腳下踏板發出的細微聲響,就發現了兩處松動的卡扣。更重要的是學會了 “鐵面無私”—— 面對未系安全帶就上高作業的工人,能嚴肅指出違規之處;看到未審批的動火作業,會當即要求停工整改。那些曾讓我惶恐的 “安全術語”,如今成了守護生命的武器。 親愛的新同事,當你們第一次穿上反光背心時,或許會和曾經的我一樣焦慮。請記住,不必因初期的生疏而退縮:那些讓你面紅耳赤的批評,是幫你筑牢防線的水泥;那些讓你輾轉難眠的隱患,是催你成長的警鐘。多背規范更要多跑現場,把 “三寶四口五臨邊” 刻在心里,更要刻在腳下走過的每寸土地;多學理論更要學溝通,既要會用《安全生產法》說話,也要能跟工人講清 “腳手架少個扣件就可能少條命” 的道理。 安全工作沒有 “差不多”,就像漏電保護器的動作電流必須精準到毫安,我們的責任心也容不得半點馬虎。當你們第一次成功制止一起違規作業,第一次從隱患臺賬上劃掉最后一個整改項,第一次在季度安全評比中聽到 “零事故” 的通報時,就會明白:那些在烈日下的巡查,在寒風中的值守,在深夜里的演練,都是在為生命護航。 項目部的安全通道永遠比其他道路更平整,因為每塊防滑墊都凝聚著我們的堅持。愿你們在這里練就一雙 “火眼金睛”,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磨礪一顆 “磐石心”,在安全與進度的博弈中守住底線。畢竟,看著每個工人平安下班的背影,才是我們安全員最珍貴的勛章。 歡迎加入,讓我們一起做工地上的 “守夜人”,用每一次認真的檢查,守護萬家燈火里的團圓。 |
|
|
【打印】 【關閉】 |